中国常见的凉亭有哪些

时间:2020-02-06 点击:

木亭
      古时候建筑是木结构体系的,因此大部分亭子也是木结构。木亭子最常见的有两种形式:木框琉璃瓦屋顶和木框黛瓦屋顶。前者是皇家建筑和寺庙宗教建筑所独有的,它壮丽多彩。后者以中国古典亭台楼阁为主,或古朴肃穆,或高雅清爽,遍布在祖国大江南北,是中国古典亭台楼阁的代表形式。另有还有瓦砾顶、铁皮顶、灰土顶等木制亭子,但一般比较少见,属于特殊形状。
石亭
      在中国用石头建造亭子也很常见,现存的最早的亭台楼阁是石亭。早期的石亭多为仿制木结构的,如斗拱、月梁、明、雀替、角梁等,都是用石材雕刻而成的。另外湖北黄梅山上建于唐初的鲁班亭,都是按照斗拱梁框架的木结构用石材建造的。户山秀峰前的两座石亭也是如此,分别建于宋元。明清时代之后,石亭逐渐摆脱了仿制木结构的格局,石材特性突出,施工方法相应简化,造型简单厚实,屋檐平而短,细节简洁。有些石亭简单到只有四根石柱的石亭,这种石亭简洁朴素,表现出一种刚毅粗犷的风格。只不过有些石亭为了追求五彩缤纷、玲珑剔透的效果,仍采用仿石木雕拱挂,屋顶用石板做成歇山、方攒尖和六角攒尖。南方的一些石亭也有双檐,甚至有四层双檐。它们雕刻精美,在江南具有轻而不重的特点。
砖亭
      碑亭常有厚砖墙,如明、清墓所用,但它们仍然是木制的亭子。砖墙只是用来保护梁、柱、碑,营造一种肃穆庄重的氛围,而不是结构的承重效果,砖砌楼阁均采用拱形和叠合技术。北海团城上的玉翁亭和安徽省滁县琅琊山的怡凉亭都是砖砌的亭子,与木亭、木屋相比,它们的造型和特点都很独特。
茅亭 
      茅亭是各种亭台楼阁的发源,它源于现实生活,山路旁歇息避风挡雨的休息棚和水车棚是茅亭的原形。这种凉亭是由原木制成的,可以用作梁和柱,也可以用茅草覆盖,或者用树皮覆盖。因为它保留了自然的色彩,具有山、野、林、春的意蕴,因此深受高雅人士的欣赏。柳宗元在《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凉亭记》中对茅亭的评价是:“不斫椽,不剪茨,不列墙,以白云为藩篱,碧山为屏风,昭其俭也。”王昌龄还留下了一首“茅亭宿花影,西山鸾鹤群”的诗句,赞誉其造型典雅隽永。是以不仅在山野中,在豪宅和皇家园林中,也有追求“浑然天成”的朴素静谧趣味的茅亭。
竹亭
      竹子在唐代曾被用作亭子。诗人独孤及曾作有《卢郎中寻阳竹亭记》:“伐竹为亭。其高出于林表,可用远望。”到后来,桥凉亭亦是有以竹建造的。《扬州画舫录》中载;“梅岭春深即长春岭,在保障湖中。岭在水中,架木为玉板桥,上筑方亭。柱、栏、檐、瓦皆镶以竹,故又名竹桥。”可见竹亭的用途十分广泛。
      因为竹子不耐用,存在时间短,所以几乎没有留下竹亭。现在竹亭一般采用绑扎辅以钉、铆的方式建造。一些竹亭、竹梁、竹柱等结构构件仍采用木料,用竹片包裹,模仿竹子的形状。坐凳、椽、瓦都是用竹子做的,既结实又容易修补。
       竹子不仅是一种很好的建筑材料,而且清秀而美丽,优雅又高雅,四季常如松,傲然如梅,傲雪经霜,朴实而毫不虚夸,高风而劲节,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。白居易曾写过《养竹记》,”竹似贤,竹本固,竹性直,竹心空,竹节贞。”北宋的苏东坡,对竹子是那么的情有独钟, 竹子在苏东坡的眼中,应该是刚正不阿的象征。把竹子的品性作为修身养性的典范。因此在园林之中除了在凉亭旁种植竹子外,用竹子来建造凉亭追求清丽高洁的雅趣,亦深得世人们的欢心。
铜亭
      据《儒林外史》记载,明朝南京中山王府曾在瞻园假山上建有一座铜亭,在铜亭下可以生火取暖,立意很是新巧。现在存在的铜亭已经不多,其中有名的有泰山的金阙、颐和园中的宝云阁、昆明鸣凤山金殿,以及五台山的铜凉亭等。严格地来说,它们不能被视为凉亭。他们只能算是凉亭式的建筑,但他们习惯了被称为“铜亭”。
青铜亭也是仿木结构。以颐和园宝云阁铜殿为例,通高7.55米,重约207000千克,四面有菱花格窗户、柱、梁、斗、拱、椽、瓦、脊吻兽、宝顶,以及九龙匾额、对联等等,都没有差别的。它们都是蟹青色的,形态优而美,技术且复杂,是世界上罕见的珍宝。
撮角亭子
       四檐有尖角而上翘的亭子。 元关汉卿《蝴蝶梦》第二折:“看那百花烂熳,春景融和,兀那花丛里一个撮角亭子,亭子上结下个罗网。” 元无名氏《争报恩》第二折:“我跳过这墙来,原来是一所花园,远远的一个撮角亭子里点着明灯蜡烛”。